在六盤水師范學院內(nèi),六盤水明湖國家濕地公園與校園相互映襯,形成融合自然生態(tài)與人文教育的獨特景觀。作為六盤水中心城區(qū)的重要生態(tài)屏障,明湖國家濕地公園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為六盤水師范學院生物科學教育搭建了實踐教學的天然課堂。
在這里,一座集科研、教育、生態(tài)保護于一體的生物多樣性科學教育基地正在成為青少年探索自然的“科學課堂”。作為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、全國自然教育基地和貴州中小學科學教育實踐基地,它不僅承載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的重任,更通過沉浸式教育實踐,為中小學生播撒科學精神的種子,架起通向自然奧秘的橋梁,構(gòu)建出“推窗見生態(tài),移步即課堂”的獨特育人場景。
“可以說,動、植物標本館是學校發(fā)展的縮影!”六盤水師范學院教務處實踐科科長何超說,自1978年建校以來,生物科學專業(yè)就已設立,標本館是一屆屆師生到野外開展實習和研究的結(jié)晶。何超口中的動、植物標本館是生物多樣性科學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,于2008年建立。開啟標本館大門,32000余份動、植物標本靜靜訴說著時間的故事,從建校開始,幾代科研人用腳步丈量著六盤水的每寸土地,如今館藏的動、植物標本大多數(shù)都是由本校師生所采集制作。
整個生物多樣性科學教育基地占地面積3100平方米,有1600平方米智能科研溫室1個、校內(nèi)農(nóng)學實踐教學基地25畝、校外木城教學農(nóng)場35畝、現(xiàn)代化標準實驗室(研究室)30多間。
“作為科學知識傳播的重要平臺,基地承擔著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、弘揚科學精神、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的使命,是連接科學與公眾的橋梁。”六盤水師范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(shù)學院實驗中心負責人翁貴英說,學院加強與中小學及其他場館合作,為公眾提供了系統(tǒng)學習生物多樣性知識的平臺,通過科普開放活動、講座、志愿者培訓、標本制作、研學、中小學教師培訓等形式,深化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。
六盤水師范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(shù)學院老師鐘苗介紹,基地免費對全市中小學學生及市民開放,利用“全國科技工作者日”“全市科技活動周”等開展主題活動,每年服務人數(shù)達6000余人。
研學活動中,小朋友們在講解員解說下走進標本館,近距離觀察生物標本,了解生物體態(tài)特征與生存環(huán)境,探索標本的奧秘,并到戶外采集昆蟲標本,在學院老師的幫助下學習整姿、干燥、防腐和保存等昆蟲標本制作流程。研學活動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親近自然,樹立尊重自然、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理念。
除此以外,基地還為中小學提供實驗場地、設備等,為學生們提供實驗技術(shù)指導;與教育部門合作開展中小學生物技能比賽,以賽促學,增強學生的實驗技能;加強對中小學相關學科教師的培訓,促進教師發(fā)展……
在連接高等教育與公眾科學教育,普及傳遞生物多樣性知識的過程中,六盤水師范學院生物多樣性科學教育基地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,將學??蒲谐晒蛯I(yè)知識轉(zhuǎn)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內(nèi)容,為公眾提供了系統(tǒng)學習生物多樣性知識的平臺,并與社會各界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合作,共同開展研究和保護項目,推動科研成果的應用和推廣。
把科學研究過程變成故事,更生動地告訴孩子們,是一種傳承?!皩W院的師生們踏遍六盤水的山山水水,發(fā)現(xiàn)新物種、摸清動、植物資源,過去,在野外采集制作標本需要打地鋪、自己做飯,一待就是兩周時間?,F(xiàn)在條件好了很多,但是科研精神并未改變?!蔽藤F英回憶過去的時光感慨道。
她認為,從事科研需要持之以恒、吃苦耐勞,還要不怕失敗。在對中小學生進行科普的過程中,基地的老師們也常常將這一精神貫穿于活動始終,將寶貴的科學精神植入孩子們的腦中。老師和志愿者帶著前來研學的孩子們認識標本、采集標本、制作標本,每一步讓大家親自動手操作,讓孩子們了解到成功不是一蹴而就,需要堅持、刻苦、努力。
從一顆種子到一片森林,從一次標本制作到畢生科學追求,六盤水師范學院生物多樣性科學教育基地正以自然為筆,以科研為墨,在青少年心中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篇章。
翁貴英表示,未來將積極引入VR、AR、AI等技術(shù),以增強科普的趣味性和互動性。同時,通過校內(nèi)外協(xié)同的科技教育、深化科技創(chuàng)新后備人才培養(yǎng)、加強實踐陣地建設以及提升科普人員素質(zhì)等多方面努力,為青少年提供更加豐富和高質(zhì)量的科學教育體驗。(來源:貴州日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