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-五月天丁香综合久久国产-国产免费黄片一区二区-午夜激情小美女性福利

文學與新聞學院舉行升旗儀式

發(fā)布者:王琳發(fā)布時間:2025-06-18瀏覽次數:10

6月16日,文學與新聞學院在博學樓知行廣場舉行升旗儀式。學院黨委書記龍尚國、黨委副書記杜云,學生科團委負責人李嬈宇,輔導員何亮、王雪雪出席。 

升旗儀式后,學院學生代表郭瑋琦發(fā)言。她表示,升旗儀式是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,鼓勵文新學子傳承愛國精神,將個人成長融入學院發(fā)展與國家建設,以青春之筆書寫時代華章。

文學與新聞學院部分學生代表參加升旗儀式。

升旗現場

學生代表郭瑋琦發(fā)言

附:

郭瑋琦同學在國旗下的發(fā)言稿

老師們,同學們:

大家好,我是新聞學2023級的郭瑋琦。此時此刻,很榮幸能站在這里進行國旗下的演講。

在這莊嚴的國旗下,我懷著一顆熾熱的心,和大家共同探討“愛國”這一神圣的主題。作為文學與新聞學院的一員,我深感我們的專業(yè)與愛國息息相關,緊密相連。

愛國,是一種深沉的情感,是中華兒女的共同情懷。在文學的殿堂里,我們汲取著先賢們的智慧,感受著他們對國家的深情厚誼。從古代文人的詩詞歌賦,到現代作家的散文小說,他們用文字描繪著祖國的壯麗山河,抒發(fā)著對國家的熱愛與眷戀。從屈原的《離騷》到杜甫的《春望》,再到近代的魯迅、茅盾,他們用文字筑起了愛國的豐碑,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。我們通過學習這些文學作品,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文學素養(yǎng),更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。

而在新聞的世界里,愛國更是我們堅守的初心和使命。作為一名新聞學子,我們肩負著傳遞信息引導輿論的重任。在每一次新聞報道中,新聞工作者們都力求客觀公正,真實反映國家的進步與發(fā)展。無論是在抗擊疫情的戰(zhàn)場上,還是在慶祝國家重大成就的喜慶時刻,新聞工作者們都沖在第一線,用自己的鏡頭和筆觸,記錄著國家的點點滴滴,傳遞著正能量。這是他們對國家的熱愛,也是對新聞職業(yè)的敬畏與執(zhí)著。

此外,國防教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,更是我們文新學子不可或缺的一課。通過學習軍事題材的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,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國防建設的重要性,感受到了軍人的英勇與無私,國家的繁榮與強大。這些學習經歷讓我們更加明白,愛國不僅僅是口號,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。接下來,我想以院訓“修身篤行,崇文鼎新”入手,來談談文新學子如何以青春之名,揚奮斗之志,筑強國之夢。

什么是青春?是自由,是浪漫,也是永遠懷揣從此刻出發(fā)的熱情。是責任,是擔當,也是從未停止對廣闊世界的好奇。

在這里,青春是一場充滿詩意和挑戰(zhàn)的精神之旅,是在文字的海洋中尋找到自我表達的獨特方式,在這里,青春是在“萬物皆媒”的時代探索未知的可能,是在信息交錯的網絡里邁出尋找真相的腳步,是在全球視野的當下仍對“附近”保持觀察,用正義的麥克風發(fā)聲,“用事實說話”。

奮斗的青春,該確立“苦練本領”的行動航標。正如院訓中的“修身”所言,它不僅要求我們要培養(yǎng)個人的品德修養(yǎng),更是要求我們要不斷錘煉自己的品德,樹立“終身學習”的觀念,隨時更新知識和技能,通過勤學苦練來提升個人素質和專業(yè)技能。

奮斗的青春,該以“知行合一”為精神信條。正如院訓中的“篤行”所言,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,是青春奮斗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通過參與社會實踐,不論是志愿服務,還是實習創(chuàng)業(yè),將理論轉化成可見成果,不僅能夠鞏固所學,還能在實踐中發(fā)現問題、解決問題,實現自我青春的升華。

奮斗的青春,該堅持“守正創(chuàng)新”的方向。正如院訓中的“崇文鼎新”一般,“崇文”即對文化的尊重與傳承,“鼎新”則是激勵學生們不斷突破。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,青年們更要增強文化自信,同時開放包容,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找準自己的位置。同時,青春就是要敢想敢做,勇于創(chuàng)造無限可能。青年們更應該不斷探索未知,不懼風險,勇于革新。

“要想向上生長,先要向下扎根”,青年一代在知曉錘煉自身本身重要性的同時,更要有將所學本領運用于社會建設的歷史使命感。奮斗的青春,歸根到底是與實踐相系,與實際相連,與國家和民族共同發(fā)展。

同學們,愛國不是空洞的,它需要具體的承載。作為文學與新聞學院的學生,我們要充分發(fā)揮自己的專業(yè)優(yōu)勢,用手中的筆書寫對國家的熱愛,用鏡頭記錄國家的進步,用聲音傳播正能量。與時代同頻共振,講好中國故事,傳遞中國聲音。

在這面鮮艷的國旗下,讓我們共同銘記:愛國,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與擔當。讓我們以文學鑄魂,以新聞為聲,用實際行動去詮釋對國家的無限熱愛!讓我們共同譜寫新時代的愛國篇章!

謝謝大家!(供稿/李靖童 尚芳  編輯/鄧婷  校對/黎紅丹 文宇 楊宏霞  審核/龍尚國)